找到相关内容5231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江苏崇川区观音山镇党委政府举办佛学讲座

      2008年12月29日下午,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观音山镇党委、政府举办观音山讲坛第二讲“佛教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公益讲座。观音山太平禅寺方丈文定法师主讲。   讲座中,文定法师就“心清净”、“知荣辱”、“圆融”、“诚信守法”、“人间净土思想”等五个方面展开阐述。   讲座后,观音山镇党委副书记蒋海华发表讲话,他表示佛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

    佚名

    |佛学讲座|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1/06215733837.html
  • 开封佛教界举行追思法会纪念净严法师圆寂18周年

      昨日上午,我市佛教界人士和来自省内的近百名僧俗群众在铁塔公园举行追思法会,纪念当代百岁高僧净严法师圆寂18周年。   法会在庄严的气氛中举行,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心舫法师亲自主法。伴着袅袅梵音,身着法衣的僧人与居士们虔诚持诵、礼拜。公园内,有不少游客也为之感染,驻足观看。   据介绍,净严法师生前为人亲切,处事智慧圆融,持戒谨严,修行精进,德高望重。他是河南佛教协会的创建人,并担任...

    佚名

    |圆寂|追思|

    http://www.fjdh.cn/bnznews/2009/01/13084334183.html
  • 《法华玄义》的成就

      [内容提要]作为天台佛学的根本教义,智顗的《法华玄义》在“天台三大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故此,若能了解这一巨著的成就,我们便能深入智顗博大精深的圆融哲学思想体系。本文...|圆融哲学|中道实相|十妙|天台佛学   一、引言   天台佛学的重镇当首推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538-597)的“天台三大部”,即《妙法莲华经文句》,[1]《妙法...

    沈海燕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025342387.html
  • 《红楼梦》诗词的佛禅意趣

    《红楼梦》诗词禅意的另一表现是追求禅宗的圆融境界。华严宗的根本思想是圆融境界。《华严经》以印度神话帝释天之网来表达这种思想。天神帝释天宫殿装饰的珠网上,联缀着无数宝珠,每颗珠都映现出其他珠影,并映现出其它宝珠所涵摄的无数珠影。珠珠相含,影影相摄,映现出无穷无尽的法界,显现出圆融和谐的禅之至境。达到这种圆融之境时,事物的本体由现象呈现,现象与现象之间均为本体的显现。因而,事物与事物之间可以互相呈现。...

    李成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93866755.html
  • 黄念祖答:回向西方也是回向我们自性?西方也是我们的自性?

    问: 回向西方也是回向我们自性?西方也是我们的自性? 黄念祖答: 对。所以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妨老老实实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有世界名为极乐,其中有佛号阿弥陀,这才事理都圆融。如果你觉得既然是自性,就用不著回向了,这就也没什么叫生了,也没什么叫去了,都没有了,这都偏在一边。虽然如此,我还是回向,生到十万亿佛土那个极乐世界,亲近那个阿弥陀佛。再一说呢,那就是我的...

    黄念祖

    佛教问答

    http://www.fjdh.cn/fjask/2009/05/17132281276.html
  • 佛教是一种圣地--普巴扎西仁波切教言

    修行方式。修行方法虽有所不同,但所讲授的核心教理都没有离开三种要义。如初步修行时依三种要义次第而修行,究竟果实之际,三种要义于圆融一法之中,即是佛的境界。 因此,我们平日之修行,时时刻刻都要铭记这一点:平常所做的善行是否具足三种要义?若是圆满三种要义,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播下了顿时圆融三种要义之因。总之,虽然修持方式多有不同,但还是没有离开三种要义。倘若能如实去了解,就不会出现种种分别,如说...

    普巴扎西仁波切

    |佛教|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9/0714465690.html
  • 价值观与辩证法在智顗思想中的表现

    ---------  一、 天台宗的人生价值观:教化众生与圆融观照精神的关系   天台宗的人生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跟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有相互对应的关系。知名日本天台学者安藤俊雄先生在其《天台性具思想论》(注1)中借用辩证法的概念去阐述天台宗的三因佛性,三轨、三谛三观圆融思想中的三一一三敌对相即结构。牟宗三先生在《佛性与般若》中(注2)只提到诡辞两个字去描述天台宗的圆教精神的表达方式。天台教学方面上的...

    汉斯 鲁道夫 康特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62246250.html
  • ‘止观相即’的两种方式

    【内容提要】 止与观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禅法,智顗以毕生精力宣扬‘摩诃止观’,提出了‘止观相即’的原则。本文进而揭示‘圆融相即’与‘互具相即’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体现在智顗‘三谛圆融’与‘一念三千’的思想里。这种思想框架,同时也表明了智顗想用般若性空学消化当时初传的唯识学,从而使他的思想达到了时代的顶峰。  【关键词】 止观相即 圆融相即 互具相即 智顗   ------------------...

    李四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4339258.html
  • 黄忏华对佛教判教思想的认识

    家的判教思想在中国佛教史上都较有特色,也较具有代表性,这样的判教是从佛教教义上对佛陀的教法进行历史概括,但这种分类显然缺少确切的历史考证。当时的判教者或许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又讲圆融的判教方法,想以圆融的思想来弥补其判教理论历史学上的不足。黄忏华在阐述天台判教思想时说“此五时判教有通有别,别即如上。通五时者……即五教中,随一一教皆偏五时。所谓一切时中,说圆融无尽法,皆名华严教。说声闻法,皆名阿含教...

    蔡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453579408.html
  • 佛教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

    “和合”具有将不同的因素组合为一个整体,或者使不同的人们和睦共处等义。中国古代的高僧大德还从中国传统和文化中吸收养分,将佛教的和合观念发展到圆融的高度,使佛性论与般若学两种不同的佛教学说得以圆融会通,创立了中国佛教自身的教理教义。中土高僧还将圆融作为中国佛教化导信众、处理事务最基本的方法和原则,使佛教立足中土,并对中国的思想观念及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影响。圆融对人们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建构和谐社会、实现...

    韩焕忠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10/01/17485496892.html